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课文匆匆教案

时间:2025-03-10 10:24:41
课文匆匆教案9篇

课文匆匆教案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文匆匆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文匆匆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读自悟中懂得时间的来去匆匆。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要珍惜时间。

二、复习古诗

谈话激趣: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一首古诗《长歌行》,能背下来吗?这首诗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生:它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2.师:是啊,“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我们今天再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匆匆》,看看朱自清先生要通过它告诉我们些什么呢?请大家翻到79页。先自由读读本课的预习。

板书课题:《匆匆》

3.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些什么,预习要求中我们做什么?

(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4.学生交流课外搜集到的有关朱自清先生的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先让我们大声地自由地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用笔划出来。在读的过程中遇到有不懂的词语或句子,也请你用笔划出来。学课文的时候我们再解决。

(学生自读课文,读中感悟)

2.师: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板书:一去不复返?)

3.师:这个句子还出现在别的地方,你能找出来吗?

生:它还出现在结尾。(生读句子。)

4..师: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出了同样的一个问题。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1:前后照应。

生2:说明作者一直在考虑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5.师:对,我们不但要会读,还要学习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你还碰到了哪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汇报交流难理解的句子或词语。)

6.师:通过读书,我们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了解,那么现在谁能告诉老师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

课文匆匆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却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了解作者:请你说说,朱自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二、自读自悟

1、自读课文,完成自读要求:

⑴ 把课文读正确。

⑵ 学会六个生字。

⑶ 思考问题: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⑷ 画出自己喜欢的或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一下⑶⑷的思考。

三、协作评价

1、指名朗读课文,读不通、读不顺的重点练习。

2、齐读词语,书写词语。

3、交流感受:“我喜欢──,因为──。”

四、课后练习

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尝试着用朗读表达你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请大家边听边思考,抓住重点句子、词语划划、点点。

三、品读二、三自然段

1、学生交流。你对哪几句描述最有感触,你想到了什么?你想怎么读?

2、品读“八千多日子……也没有影子。”:

说:“我觉得──”。

读:(读出日子溜去的悄无声息,舒缓低平。)

算:我也度过了多少日子。

想:我用这段时间留下了什么,做了什么。

读:(齐读,有感情地读,喜欢的试着背诵。)

3、品读“早上我起来的时候……但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说:“我觉得──”

读:(读出日子的匆匆和永不停息,紧促低平。)

写:联系自己的生活,再写写日子是怎么匆匆而过的。

读:(听范读想象,有感情地读,喜欢的试着背诵。)

四、精读第四自然段

1、读“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一句:

说:体会到了什么?

读:(读出作者的思考、无奈和彷徨,平缓凝重。)

2、读“……但不能平的……”一句:

说:体会到了什么?

读:(读出作者的追寻、信心,沉稳坚定。)

3、教师阐述作者思想感情,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4、扩展,读梁实秋《时间就是生命》,加深领悟。

5、用格言、警句、诗文来表达自己的感想。

五、作业

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搜集有关时间“匆匆”和珍惜时间的词语、句子和诗文。

【板书设计】

匆匆(无奈、追寻)

只有徘徊 只有匆匆

课文匆匆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引导深入读书,体会文字之美,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朗读欣赏文本独特的文学形象,感受作者的心理,背诵喜欢的部分。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看作者是怎样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句子,从中懂得时间的宝贵。

★由于时空跨越较大,人们的语言习惯不同,要把句子读通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匆匆》这篇课文,齐读课题,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谁知道这篇课文是谁写的?(朱自清)谁能来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朱自清?把你课前收集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一下。让生说后板书:朱自清

二、那么文章写了什么匆匆呢

请学生拿起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小黑板出示)

1、作者是如何描写时间这一无形的东西呢?

……此处隐藏7397个字……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通过重点词语的感悟,体会时光脚步的匆匆,作者心灵的颤动。教学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读写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进文本,触摸文本,与文本,与作者对话,而对话的中心是每个学生。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真切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还能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3.齐读第四自然段,面对匆匆溜走的光阴,作者只有无奈与惋惜吗?(1)读后谈感受(2)出示他24岁前的经历。

1912年入高等小学,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

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

(谈感受,指名读本段。)

(3)再出示他24岁后的资料。

1923年发表的《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

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谈感悟,再读本段,体会惋惜和不愿虚度光阴之情)教学设计意图:【作者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抒发自己的情怀,语言含蓄,含义深刻。而且学生在语文课本中初次接触到朱自清的文章,对其人其事都不太了解,这就对学生感悟文本造成了障碍。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及时有效地分别补充作者24岁前后的成就资料,可以很快地引领学生走近作者,并深刻感受到作者伤感而不气馁,彷徨而不消沉的情怀,从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四、回顾整体,拓展延伸

1.在这匆匆而过的40十分钟里,你曾留下怎样的“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知识盘点,也进一步领悟不能虚度光阴的含义)2.40分钟无声息,2600秒已逝去,让我们再读——

出示:

匆匆,是燕去燕还

匆匆,是花谢花开匆匆,如薄雾蒸融

匆匆,如轻烟消散,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不,不——留住他们轻轻悄悄挪移的脚步,就不会白白走这一遭!

(分角色再读红体字并写感受)3.向学生推荐有关朱自清名篇的网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学设计意图:【在这里,教师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拓展学生阅读面。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小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但决不能局限于课本,要以课本为中心,向课外辐射,以一篇带多篇甚至多本,让名家名作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扎根,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厚加宽。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作业:

1.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2.选读朱自清散文

课文匆匆教案 篇9

教學目标

1.學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教學准备

1.课前查找有关朱自清生平事迹的介绍。

2.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故事。

一、释题导入,质疑导學

1.出示课题,释题。“匆匆”是什么意思?

2.根据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如课文中讲的是什么匆匆?是怎样的匆匆?等等。

3.把课题“匆匆”扩展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想每一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2.小组讨论交流,概括出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理清文章结构。

三、品读课文,感悟作者情感

1.學习第1段。

學生自由朗读,说说你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

开篇三个排比句,写出了自然界一些周而复始的现象。由此,提出问题,引人深思,激发兴趣。

2.學习第2段。

读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思考:在这句话中,“一滴水”和“大海”分别比喻什么?如果去掉“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可以吗?为什么?

“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3.學习第3段。

學生自由读课文。

小组讨论:

文章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

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你读懂了些什么?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谁能照样子补充上几句?

全班交流。感受时间来去匆匆。

4.學习第4段。

指导學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资料展示:朱自清生平事迹以及“五·四运动”后的社会背景。

思考:此时作者想到了些什么?文中的“做些什么”“剩些什么”“留着些什么”是什么意思?

(引导學生围绕“我们不能白白地浪费日子,不能白白地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不能什么也没做,什么贡献也没有”来说体会,谈感受。)

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些什么?

(引导學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谈珍惜时间,珍爱生命,有所作为。)

5.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又一次提出这个问题?學完课文的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6.同學之间交流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

四、总结全文,學习写法

1.读完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2.在品读课文时,除了读懂课文内容外,我们还应注意些什么?(从阅读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思考。)

五、课外拓展

1.课外阅读朱自清的散文。

2.把你喜欢的语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3.仿照课文写法,写写你对时间的感觉。

《课文匆匆教案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