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报任安书教案合集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报任安书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报任安书教案 篇1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节
一、 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头抢地(qiāng) 伏法受诛(zhū) 暴肌肤(pù)
鞭 (chuí) 圜墙(uán) 占卜(bǔ) 囹圄(lingyu)
报任安书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 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 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1 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2 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 讨论指导。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解题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附:李陵事件:李陵是汉初名将李广的孙子,在天汉二年(前99年)随李广利(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出师击匈奴,在矢尽粮绝、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李陵投降了匈奴。武帝闻讯十分烦忧,曾就此事召问司马迁。司马迁认为李陵的行为确实是“不当”,但他不满朝臣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对李陵落井下石的态度,就向汉武帝赞扬李陵独当匈奴之功,并根据李陵平时的表现,推测他的投降可能出于权宜之计。司马迁这样讲的目的,是希望武帝慎重处理,以便鼓励臣子尽心国事。不料这番话引起武帝的猜忌,以为司马迁赞扬李陵独当匈奴,是暗讽李广利按兵不救,是有意为李陵开脱,打击李广利,于是将司马迁下狱,加以“诬罔主上”的罪名,按律当死。司马迁无钱自赎,只得被迫接受宫刑。
三、研习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2.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解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抒情基调,进入文章情景。)
3.内容与形式梳理。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
四、布置作业 课后诵读课文。
(解说:为下节课深入学习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习课文 : 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1)分段研习,理解行文脉络,理清内容逻辑。
①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②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两个层次,教案《《报任安书》优秀教案》。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③研习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 ……此处隐藏1560个字……)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实际上是暗示司马迁搭救自己,但司马迁没有立即回信。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三、质疑讨论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
第1.2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
第3.4段:戏弄、特、勉励
第5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
第6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词、考、综
第7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
2.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
四.反馈矫正
内容与形式梳理。
学生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
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2段)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3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5.6)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7段)
五.巩固迁移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
3.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表现。
4.放失旧闻。失,通“佚”,丢失。
5.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纪,通“记”,历史记录。
6.则仆偿前世之责。责,通“债”。
六.布置作业
1.凭借工具书,疏通文本。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报任安书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身遭极辱,不能胜任。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
报任安书教案 篇4第一课时
一、导语(同“方案一”)
二、解题(同“方案一”)
三、学习揣摩课文节选文字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同“方案一”)
2?具体研习,突破重难点。(同“方案一”)
四、提供原文被删节的文字,理解疏通
1第1段删节内容:阙然久不报的简要原因。(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忙于侍奉皇上。)
2第2段(课文1、2段之间删节内容):奈何以刀锯之余荐天下豪俊。
3第3、4段(课文1、2段之间删节内容):自己因李陵案获罪的经过。
4第5段(即课文第2段后半部分删节内容):所以隐忍苟活,是私心有所不尽,文采不表于后世。
五、布置作业
思考:把课文(节选)和原文对照阅读,看看两文在内容、形式、抒情等方面有何差异。
第二课时
一、明确任务,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1比较课文(节选)和原文在内容上的差异。
2比较因内容的差异而带来的文意、抒情、结构上的差异。
二、交流发言,成果共享
三、教师归纳、点评
1内容的异同:删去的内容几乎全是作者感到无限的冤屈和悲愤之语,课文也有一些相似内容。
2表达上的影响:原文较之删节后的课文更具以下特点。
(1)内蕴深厚,文气伟壮:蓄积已久的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内心的强烈感受,汹涌流出,不可遏抑,是愤怒的抗争,是灵魂的呐喊。
(2)纵横开阖,笔法雄健:古今人己,正反横竖,任意挥洒,把自己的难言之痛抒写得淋漓尽致。
(3)行文迂曲,注意铺垫:“于欲尽力处控勒,于宜伸处故作停留。”(林纡《春觉斋论文》),有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
四、课堂小结(同“方案一”)
五、布置作业(同“方案一”)
报任安书教案 篇5一、主备人:
通课时间:20xx、5.8
参加人员:高一语文组全体教师
通课地点:高一语文办公室
通课内容:《报任安书》
教学目标:
1、积累“务、死、鲜、暴、于、以”等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奋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3、体会融议论、记叙、抒情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步骤:
一、解题导入
1、题解:
报:回复;书,古代文体,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任安,司马迁的朋友。这是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二、默读感知
在这封回信中,可不可见到来信的一些内容?把原文找出来。
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教导我要待人接物要谨慎,以向朝廷推荐贤能的人才为自己的责任。)
司马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回这封信的?
2、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坐观成败)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三、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1、字音积累: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