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风俗小学作文四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风俗小学作文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这样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这样“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这样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这样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这样桂林“过小年”的古俗,此刻即便这样鸣放鞭炮,也仅这样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完美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炉火依然旺着,就这样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种犹如人的生命,它这样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许这样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礼貌、带来了温暖吧。爱火就如同热爱自我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中华民族是一个融合了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我是汉族人,虽然汉族人在中国这个大家庭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与少数民族来说人数上具有压倒性的实力,可我却很自豪,因为从远古到近代的史书上都有记载,我就是华夏的传人,是炎黄的子孙。
因我的家乡地处内陆的丘陵地带,对少数民族也所知不多,下面我就讲一下我们家乡汉族的民风民俗吧!
我的家乡是位于湖北西北部的.“十堰市”城市的周边有山有水,是一座宜居而美丽的园林城市,空气的质量很优质的。我们家乡的民风也很淳朴,也很好客。
正月初一,为春节。大家会在这一天穿着新衣服、穿新鞋、戴新帽,寓意彰显辞旧迎新从这一天开始大家会在亲属之间互相奔走,传递问候,互拜新年,并且会坐在一起胡吃海喝,一醉方休,而小孩们会拿着大人给的红包去买鞭炮,去放炮。在这一天大家无论认识的,不认识的都会喜笑颜开,慈眉善目,一切都是那么的喜气洋洋。
正月初二早上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欢乐甜美,此汤圆一直会吃到初八甚至十五那一天,哪家都有,只到让人吃腻。
正月十五,闹花灯。街道广场单位大院有很多民间组织自发的玩花灯。有走高桥的,玩花龙的,玩花轿的,玩狮子的,敲锣打鼓热闹异常。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五彩缤纷。看热闹的人群那是人山人海,其实大家也不为别的,就是图个热闹,图个喜庆。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俗称的过年,当然在过年的前一天,我们称之为大年三十,寓意旧年的最后一天,这一天我们都有一个习惯,在凌晨0点的时候会集体放鞭炮庆贺,并且看春节文艺晚会直到很晚很晚,这一晚我们俗称为“熬百岁”寓意睡得最晚的能长命百岁。
当然,还有其他的民风民俗。如:重阳节时我们这,会有划龙舟比赛。中秋节我们大家会在家吃月饼赏月。清明节,学校会组织学生去革命烈士亭祭奠先烈,或是给自己已死的亲人上坟,等等。
其他的各民族或许在风俗上有些不同,甚至有些民族还具有本族特色的特定节日,但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让大家在值得纪念的日子里,大家共同喜庆,共同怀念。
上述就是我们家乡过年的习俗,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我家乡的风俗也有很多,但让我记忆最深刻的要数九月重阳放风筝了。
重阳节风筝上市,每家店铺的门前都摆着各式各样的风筝,一清早就有许多人上街去买风筝了。孩子们更是和风筝结下深厚的情谊,在熙熙攘攘的街,在人头串攒动的铺中,总能见到孩子们的身影。人们买上风筝,自然是到风筝场去放了。
我拿着新买的风筝——它是一只羽翼丰满、深褐色的老鹰风筝,跟看爸爸来到了风筝场。呵!风筝场上的壮观场面是我从未见到过的。天上五颜六色的风筝那是彩;地上人头攒动的人群那是江。我们挤入“江"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一片稍微宽阔的空地。我们坐到地上休息,消除身上的疲劳。
一位叔叔的身影映入了我们的眼前,只见他把蝴蝶风筝放到地上,右手拿着线轴,拉着长线,风一起,他立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向前奔跑,风筝“哗——”地一声飞上蓝天,随着线越放越长,风筝就越升越高了。它扭着长长的尾巴,在空中随风舞动……我们看得心痒痒的,顾不上疲惫了,也学着那位叔叔放起风筝。我们并不了解风向,只要有风一起,我们就向前跑。结果呢,飞上半空的风筝,就像一只无头苍蝇,这儿碰那儿撞的,最后干脆一头栽到了地上。经过无数次失败后,我的筝终于成功飞上天空了,因为我们都学会了如何看风向。
望着展翅高飞的老鹰风筝,我的心别提有多高兴了。可是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黄昏已经慢慢的逼近,风筝场上的人群越来越少,天上的许多风筝也失去了踪影。我望着被夕阳染得通红的老鹰风筝,恋恋不舍的把它收回来,和这美丽广阔的风筝场告别了。
重阳节已经过去,可放风筝的经历让我记忆深刻。这个风俗给我带来无穷快乐,让我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今年的春节,有三天是我特别难忘的。除夕夜做汤团,正月初一爬山,正月初三放烟花。
除夕夜,我们在家做汤团。姨父先把面粉做好,再把面粉捏成一小块一小块,最后由我们捏成一个饼,放进馅,包成一个个小汤团。汤团有桃子形的,有圆形的,还有露馅的,虽然样子很难看,但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因为这是我们自己做的。
正月初一的早晨,火红的太阳从东边慢慢升起,我们一家八个人去爬有名的保俶山。当我们爬到半山腰时感到很饿,就找到了一个休息的地方,把带来的水果都吃完了。
接着我们一口气爬到了山顶——初阳台,站在山顶上往下看,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风景,西湖边的人是多么地小呀,小得像蚂蚁一样看也看不清;西湖边的人是多么地多呀,多得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
最后我们继续往前走,走了一会儿,就拍了一张合照。外婆笔直地站着,妈妈看着我,我在想我的作业,阿姨在想单位里的公事,阿舅在看别的游客,姨父在欣赏周围的美景,姐姐在拍苏堤和白堤。我觉得我们一家人的表情真丰富!
正月初三,我回到了我向往的老家——新昌。一走进爷爷家,就看到了门口放着很多大箱子。爷爷说:“这是晚上准备放的烟花。”
我等呀等,等呀等,终于把天等黑了。只见爷爷先把烟花搬到了室外,接着叫我们躲到一旁,最后拿起打火机,果断点燃了导火线。只听“嘭”的一声,烟花从地上飞快地飞到空中。有的烟花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有的烟花化身成“蝴蝶”在空中盘旋;还有的烟花划出不同的颜色形成了美丽的彩虹。我们惊呆了,简直不敢相信,烟花竟然这么神奇,能够变化出这么多的花样。
通过吃汤团、爬山和放烟花这三个过年习俗,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还让我渡过了一个快乐的寒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