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关雎教案四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雎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雎教案 篇1【教材分析】
本诗是《诗经》的首篇,运用“比兴”和反复咏叹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本诗还注重音韵和谐,是训练朗读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感情去体会诗歌。
2、感受诗中的劳动美。
3、学习《诗经》中的比兴手法。
【教学步骤】
一、唱出情感(3分钟)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唱歌,唱爱“情歌”。我唱一句,你们能唱的跟着唱。“今夜我来到你的窗外,窗帘上的影子多么可爱,悄悄的爱你这么多年,从没有向你表白。”还有没有能唱其它歌的?“我宁愿你冷酷到底,”多么深情的男子,多么动情的诉说,让我们想起那盏悠悠地窗灯下,彷徨的影子,深情忧郁的眼晴,那双手合十默默祝福的心语。现代男人的情歌如此动人,故代男人的情歌又是怎样的一种滋味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倾诉男人相思的情歌《关睢》。
二、读出情味(9分钟)
1、是咱们男人的情歌,就让男同学先读。女同学听,找出他们读得不当的地方。
2、女同学举手发言。女同学如有不对的地方,男同学可以提出抗议。
教师点拨:
注意发音:
叠韵的字:窈窕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双声:参差、辗转、睢鸠的声母和声调相同。
还有叠字,关关。这些字的运用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
⑴字音。
⑵节奏。
⑶情感。
⑷乐()
好()
寤寐()。
(部分字是多音字,根据学生的理解,灵活处理,言之成理即可。)
3、刚才有的同学说要读出情感,本首诗的情感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先齐读一遍,进一步理解诗的含义。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诗句,根据你的理解诗的含义应该是什么?
(学生大胆理解,言之成理即可;让学生学会掌握一节,便能理解全诗的方法。)
4、点拨:读诗时应把握情感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在诗中选一个字来概括。
(教师引导点拨以下词言的含义。在河边时之。家中之。梦中之。好为爱慕也、思为思念也、乐为欢喜也。)
5、生自由读准备范读。
6、生范读(3人)。
7、生评:看谁读得最好。
8、教师:听你们读,我也抑制不住读诗的情感,让我也读一下好吗?(范读)
三、读出画面(10分钟)
1、师:我读着读着,在我脑海里,浮现美女俊男的形象,你们有吗?他在干什么?是男的在采荇菜,还是女的,还是男女,还是别人在采?
2、好,先让我们读一遍以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完成题单2题。
3、师:提示学生从几个画面入手。分别理解三次不同的含义。
如果是女的采荇,反复咏叹的是姑娘采荇的优美身姿。让小伙子难以忘怀。
如果采荇的是男的,在采荇时看到一个美丽的姑娘,荇菜左右流去,采摘困难,美丽的姑娘求起来也很困难。
男男女女的在河里采荇菜。男的为了讨好女的,有意跑到女的身旁,一会在左面采,一会在右面采。
4、相见时,采荇菜吗?
四、读出艺术(8分钟)
讲比兴:
同学们想知道:谁在采荇菜,我们可以从《诗经》的艺术手法中得出答案。《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这首诗用的主要是“比、兴”手法。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不说想说的,而是由先写其它的,用事物的特征,或事物事件之间的联系,来引出。如:桃花谢了,还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还有再绿的时候;燕子去了,还有再来的时候;聪明的你诰诉我,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不过作者想说的只是相反的方面。)
山不转水转,天不转云转,地不转人转;朋友,事不和气心可以和气嘛。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百川东到海,红日复西归,须学梅傲雪,只求花报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飞鸟回巢,浮云归穴,夕阳西下,可怜的我今是何处息?
1、找比兴句子。
2、我们一起来说说第一层的大致意思。睢鸠鸟儿,河里关关的叫着。那采荇的姑娘,美丽而善良,要是能成为我的配偶该有多好啊!
3、点拨:采荇菜和追姑娘这两件事之间的关系?
也许有人认为姑娘采荇难,小伙子追姑娘难,也许有人认为小伙子从采荇的劳动中发现采荇和追姑娘之间的关系,或者是看别人采荇想出的道理也不得而知。
4、总之在采荇的动作中能流出姑娘优美的身姿、勤劳的性格;小伙子细心呵护。还让我们想起姑娘不理他,一会从左一会从右靠近,那烦人的情态。让我们似乎看到了女孩子害羞的双眸,微微的红晕。
五、自主创作(10分钟)
运用“比兴”手法写一段话。
教师示范。你读书在外,你想家了,想妈妈了。你如何运用比兴手法,表达你的情感呢?老师示范:我站在江边,燕子成双成对归巢,牛羊摇着尾巴进圈了。
关雎教案 篇2(课前播放歌曲《关雎》,营造一种浓浓的诗意氛围。)
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幅画,请同学们先欣赏欣赏(屏显画面):一对呱呱鸣叫的水鸟欢乐地嬉戏
在青河洲,长长短短的碧绿水草随水漂流,看到这幅画,你会想到什么呢?
生:春天。
生:希望。
生:爱情。
师:想像很丰富,那么同学们知道三千年前的人们又是怎样联想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师:未读《诗经》,先闻其名,《诗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介绍?
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师:善于查阅资料,好。《诗经》是诗歌的源头,读着《诗经》,你会觉得步入了浪漫的殿堂。那么,大家知道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是哪一首诗吗?
生:《关雎》。
师:不错,是《关雎》。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今天这节课,我将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关雎》
[一唱三叹吟诵《关雎》]
师: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
生:朗读。
师:朗读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生:读准字 ……此处隐藏2406个字……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形式。
三、检查预习
我们来了解一下《诗经》的相关知识。这里强调三点:
(一)《诗经》是我国的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 间 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二)《诗经》三种表现手法
赋 就是铺陈直叙。
比 就是比喻。
兴 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三)《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四、精讲点拨
1、一读,读准字音。
2、二读,注意停顿。
3、三读,把握文意。
请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一下诗的大意,然后思考这个问题。
本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
同学们在理解诗歌大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我把一些需要注意的字整理了一下,理解的时候可以借助一下。需要整理的记在课本上。
4、四读,读出感情。
既然有痛苦,有喜悦,那么我们在读的时候就不能一种语气读到底,我们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感情读进去。现在请大家自己尝试着带着感情读一遍诗歌。或喜悦,或悲伤,要把它读出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君子”见“淑女”,一见钟情,心中充满了喜悦和爱慕之情,心旷到难以自抑。(读出心旷、激动、难以自抑的情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反复咏唱,来说明淑女勤劳能干、心灵手巧。(读出淑女之美)
君子追求淑女时,特别是“求之不得”时,内心一定是焦虑、苦闷、失望的`,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可以看出来。(读出长夜漫漫的那种坐立不安的焦虑、苦闷的心情)
一个人得不到的东西,总是想象着拥有。“君子”追求不到“淑女”,情极生幻,梦中出现了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情景,君子陶醉在愉悦中,沉浸在幸福里。 (读出君子的喜悦之情)
5、五读,读出韵味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提到了教书的老先生,: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个时候的老先生,一定是和文章融为一体了。要想乐在其中,首先要能感觉到诗歌的美。这首《关雎》美在哪里?
提示:可从内容、形式、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等方面思考。
五、拓展延伸
雎鸠的阵阵鸣叫诱动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的一往深情之中。千年后的今天,在空气中有着丁香花味的雨巷中,有一位诗人逢着了一个和丁香一样的女孩,清澈的双眸中含着淡淡愁怨,在擦肩而过的时候,驻足停留……他就是诗人戴望舒。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戴望舒的《雨巷》,不论是在内容,还是在表现形式上,这首《雨巷》都有《关雎》的影子。
《雨巷》全诗共七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这样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这一点对我们的写作也有一定的帮助,我们完全可以在写作文的时候模仿这种写法,首尾呼应,回环往复,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六、课堂总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开阔、丰盈;是初生天地的源泉,简单、洁净。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用情去诵读,用心去传唱,让这古老的歌谣在祖国的大地上生生不息,熠熠闪光。
关雎教案 篇4学习目标:通过“三步朗读”,从“人物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四个角度”深入品析《关雎》,
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活动一:师生共飨话《诗经》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亦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和“颂”三个部分。“风”有十五国风,大都为各地民歌。“雅”分“大雅”和“小雅”;“大雅”多系西周五室贵族之作,大都是记述周历史,歌颂祖先功德,“小雅”除一部分班级:姓名:测试等级: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雎鸠()()窈窕()()好逑()()......寤寐()()..荇菜().
2、填空题。
(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篇,包宴会乐歌外,其余多系政治讽喻,作者多属贵族文人。“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就是直接陈述铺叙;比,就是譬喻、打比方;兴,即托物起兴,借用别的事物来引发要歌咏的内容。《诗经》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它的艺术创作方面的成就,给予后世文学以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
《诗经》当堂达标测试题(3分钟)
括、、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B.“寤寐求之.
”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4、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关雌》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C.《关雌》《关雎》诗意地描绘了一个完整的爱情审美过程,即君子求淑女,由爱恋,到相思,最后梦想成真的过程。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出自【诗经·周南】。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