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5-03-10 10:24:03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 能借助工具书读通古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熟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

2、 能借助注释读懂古文的意思。联系课文中的具体内容了解古文中“之、其”在不同语境指代不同内容或对象。

3、 通过阅读,感受孙叔敖是一个善良、能为他人着想的孩子。

4、 能向家人或伙伴流利地讲述这个故事。

二、教学重点

1、能借助注释读懂古文的意思;并能正确熟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

2、通过读文,感受孙叔敖是一个善良,为他人着想的孩子。

三、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古文中“之、其”的意思在本文不同语境中指代内容或对象是不同的。

2、能在理解古文意思的基础上讲述这个故事。

四、教学准备

1、 老师:相应的课件

2、 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读通古文,浏览注释,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五、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初步感知:

1、板书:孙叔敖

师: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名字。

书空“敖”的左边部分(注意“竖”和“撇”是两笔)

师:有谁了解他呢?

组织交流

师补充:孙叔敖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是楚国的令尹,令尹是掌握国家军政大权的大官。

师:今天我读的这篇古文是讲述了孙叔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2、齐读课题,了解文章内容

板书课题:*30 孙叔敖杀两头蛇

师:从课题中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组织交流

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产生了哪些疑惑呢?

预设一:孙叔敖为什么要杀两头蛇?

预设二:孙叔敖是怎么杀两头蛇的?

(二)借助工具书,读通、读正确古文:

1、指导朗读古文

师:课前大家都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大声地朗读这篇古文?

指名朗读古文;教师进行指导

2、重点指导古文中的停顿:

出示:

孙叔熬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熬/对曰:“闻/见两头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尝试朗读;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三)借助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古文意思

师:刚才我们已经读通了古文,现在请你默读古文,借助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自己在重要的加点字处做好学习记号,也可圈出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予以指导帮助

2、交流学习过程

四人一组交流学习情况(重点字的理解;不懂地方的解答)

3、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重点理解课文中几处“之、其”的不同意思

师: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之”字,故事中出现的几次“之”的意思一样吗?

1)“之”在文言文中常用的解释有如下几个:①往,到;②直到;③人称代词;④指示代词:这;⑤的。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读懂“之”的不同意思。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中的“之”意思是“的”;“杀而埋之”、“向者吾见之”中的“之”意思是“它”,指代那条两头蛇。)

2)师:“其”在文言文中经常指代不同的对象,你能知道文章的“其”分别指的是谁吗?

(“其母问其故”中两个“其”所指的对象是不同,一个“其”的意思是“他的”,指孙叔敖;第二个“其”是指“孙叔敖在哭”这件事。)

师:古文中一些指示代词在文中具体所指的内容一定要联系前后文来确定,读古文的时候可要特别注意。

4、解疑课题疑问

师:在刚开始学习时,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现在你能解答了吗?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组织交流(用古文中的原句回答)

师: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述吗?

组织交流

(四)感受孙叔敖是一个善良,能为他人着想的孩子,并流利讲述故事:

1、感受孙叔敖的为人

齐读古文,边读边思考:你觉得孙叔敖是一个怎样的人?

组织交流

2、讲述故事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孙叔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感受到了他的善良,为他人着想。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吗?

同桌尝试;组织交流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生字新词,并在理解的基础上主动积累词语。

2、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前面……接着……最后……

3、正确朗读课文。继续进行复述训练。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具有我国浓郁的民间特色的“摇花船”这种艺术活动,体会集聚百姓乐事,祈祝福寿安康的传统文化。

【重点难点】

1、从“花船样子,花船主人和船老大”等几方面向大家介绍“摇花船”这种民间艺术活动。

2、根据课文第3到第5节内容,复述“摇花船”这种民间艺术活动的规定。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国是一个地域广大、多民族的国家,在各个地方流传着不同的民间艺术活动,从中投射着浓浓的民间特色和乡土气息。

1、欣赏几种民间艺术活动。

2、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山东地区的民间活动。

3、揭示课题,齐读。(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观看摇花船场面。

2、摇花船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让我们再随作者到她的家乡看一看。读读课文,用直线划出介绍花船的句子;用曲线划出花船怎样摇的句子。如果有什么问题,随手作个记号,待会儿讨论。(板书:介绍花船 花船怎样摇)

4、生自由读课文。

5、交流。

(1)交流介绍花船的有关句子。

①指名学生读第2节。

②师生合作读课文。

师引读:花船是用——,形状——,但——。船的四周——,并有——。

③教师绘制花船,引导复述。

④学生准备。

⑤指名交流。

(2)交流介绍花船怎样摇的句子。

① 读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像一下花船姑娘和船老大在摇花船时 ……此处隐藏13352个字……女读接着,------炒白果什么特点?(又热又香)怎么会是热的?男生读接下去是,……五香牛肉又有什么特点?(香)哪些香?齐读

6、师小结:这个时候的扬州茶馆热热闹闹中又显得那么的悠闲。

7、学习第二节——烫干丝

(1)自读,你说它的特色在哪呢?读后交流。(快、清、香、细)

烫干丝色香味俱全、制作工艺精细,所以才称得上是特色茶点。

(2)它怎么做的?在文中标出(-)做“烫干丝”的动词。

(板出切→切→放;浇;滗→拨→倒→搁)“滗”演示共几步?(准备——烫——摆盆)

(3)复述训练:借助图片和动词说说“烫干丝”的过程。

指名说,再自己边说边做,指名上台说

(4)小结:说时迟那时快,——烫干丝整个过程就应该快而不乱、有条不紊。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烫干丝不仅描写具体,而且情景交融,字里行间透出先生对这一特色点心的喜爱。

说明: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读文后,通过关注“;”,说说“烫干丝”分几步。这里除了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外,也渗透了分号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关注分号,知道烫干丝主要分成三步,而且这三步是有先后顺序的。学生对分号的作用有所感知,对文章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感受到厨师厨艺的精湛,作者用词的精妙。

过渡:课文除了介绍烫干丝外,还介绍了什么小吃?又是怎样介绍的呢?

8、引读课文第三节

(1)小笼点心也是那么让人回味无穷。

(2)如果你是茶客,走进茶馆是不是一定按朱自清先生的顺序点呢?

四、总结全课

扬州茶馆人那么多,是什么原因?——聊天、聚会、交流信息,扬州人的生活更是离不开茶馆。先生走过许多地方,到过很多茶馆,但他总说扬州茶馆是最好的,也许是作者的故乡情结。1934年的茶馆已成历史,真得感谢朱自清先生,他用笔为我们留下了了那段历史与文化,让我们感受那个时代扬州茶馆的韵味。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

2、默读课文第2节,并能复述“烫干丝“的过程。

3、了解扬州茶馆的特点,感受喝茶那种平民化的趣味,并引导学生去了解更多的中国小吃文化。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并能学习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

复述“烫干丝”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茶馆

2、交流:你有没有去过茶馆?吃过什么茶点?

3、板书:扬州

师述:扬州是我国的一座历史名城,山灵水秀,而扬州最的就是茶馆。

4、齐读课题。

5、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我国的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从他朴实的语言中,去感受扬州茶馆那独特的风俗文化,并走进扬州茶馆去看一看,品一品。

二、介绍作者(出示多媒体)

三、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扬州茶馆的特色是什么?

板书:吃的花样最多

2、再读课文,列出文中扬州茶馆的茶食名称。

3、交流。

4、在那么多的特色茶食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茶食?

5、学生自行准备,然后交流。

四、语言实践和课外延伸。

1、咱们班有的同学来自河南,有的来自四川,还有其他的地方,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特色小吃,请这些小朋友来介绍一下?

(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观察,并用语言进行表达)

2、你还知道哪些中国有名的特色小点?向同学们介绍一种你喜欢的小吃。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15

教材分析:

课文介绍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卡通形象——米老鼠的诞生经过。文章展现了米老鼠之父沃尔特·迪斯尼由一位一无所有的年轻画家,最终成为一位享誉全球的著名画家的艰辛历程。

教学目标:

1.深入课文,整体感知,并在精读过程中培养深入思维、多角度思维的习惯。

2.读写结合,提高理解及表达能力。利用网络平台和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让学生通过探索,自行或合作解决问题,提高信息素养。

3.通过探讨迪斯尼的成功事例,体会人能走向成功应具备的基本要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段,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见解及自己的理解。

学法指导:

1.通过抓关键语、句、段,学习深入思维、整体感知的方法。

2.读写结合,提高理解及表达能力。

3.利用网络平台自主探究、协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自由朗读文本。

1.教师为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米老鼠。播放课件后,提问:你们知道它是怎样诞生的吗?图上的人物又是谁?

2.初读课文,初步感知。可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读后概述文本的主要内容。

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请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1.迪斯尼为什么能创造出米老鼠的形象?

2.哪些是文章关键语、句、段?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见解及自己的理解。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小组中的谁帮助你解决了问题?

3.在小组合作中,你都学懂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反思2:学生在深入阅读思考讨论后,应该能够通过这个问题更好地理解作者要表达的见解,从而产生自己的感受。但也应考虑到学生无此生活经验,感受不会很深,要靠教师引导。

三、围绕问题,引导朗读。

1.围绕迪斯尼能够创造出米老鼠形象主要决定于哪些因素这一问题,指导学生朗读下列重点句子:除了理想,他一无所有;为了理想,他毅然出门,来到遥远的堪萨斯城;磨难已经使他具备了大艺术家悲天悯人的情怀,他微笑地注视着这个可爱的小精灵;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多少个不眠之夜,他在黑暗里苦苦思索,他怀疑自己真的一文不值。

2.利用“迪斯尼为了理想独自一人,来到遥远城市的心情”等多媒体画面,帮助朗读,进入情境,理解重点。(这里应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个别读、比赛读、小组读、对读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主人翁身处逆境仍然执著于自己的理想,不怕失败,心平气和地埋头工作,勤于动脑的这一文章中心,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四、读写结合,展示学生感受。

利用网络平台提供讨论区,结合本文及知道的现实生活逆境成功的例子,用50—100字写写对一个人如何取得成功的看法。在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之后,可以看看别人的留言,觉得有必要的可以回复。小结本课的学习。

反思3:通过学习和教师引导,学生能写出一些东西。不过,特别要注意鼓励平时注意课外阅读的学生和启发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这对促进学生水平提高是一个机会。

五、布置作业。

请学生课后找一找其他人物历经磨难终于成功的例子,下节课交流。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