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5-03-10 10:24:39
【精华】科学教案汇编9篇

【精华】科学教案汇编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 篇1

科学教案

教学要点:

三年级 第一单元 课题1 探索自然 第一课时 盲人火车

让所有的参与者都带上蒙眼布,且沿着一条自然的路线在教师身后形成一列“盲人”火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自然的感知、尤其是使听觉和触觉变得灵敏。

2、在活动中培养信任感和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

1、每小组不超过8人,每人一个蒙眼布或手帕。

2、课前勘查好场地,并确定要把学生带到何处,以及想给他们展示什么。可以让学生穿过一片草地(听其沙沙声),或者在树林附近(让学生摸一摸不同特征的树叶,触摸一下泥土、蚯蚓的粪便、草、树皮、砖、石头、粘土块等)。

3、避免地面有洞的地区、陡坡,或其它可能使学生摔倒的东西。

4、活动之前每组选一名学生将其训练为引导员,负责该小组活动。

教学过程:

1、引入

我们都非常依赖我们的眼睛,今天我们将用我们的其他感官探索自然!我们的其他感官包括什么呢?

2、把学生分成8人小组。依次把每个小组带到选好的地方。帮他们带上蒙眼布并确保孩子们不会看见(告诉他们偷看就无法获得很多的乐趣)。让学生们每个人扶着前面人的肩膀组成一列火车的样子。

3、活动开始

老师带领火车慢慢地向前走,并且让火车保持安静,让学生听听周围的声音。 师:孩子们你们都听到了什么声音?

……

师:这些声音是自然音还是由人或机器等发出的声音?(如果孩子们听到的是鸟叫声的话就让他们模仿)。

4、活动结束

师:孩子们终点站到了,请大家去掉蒙眼布,看是否有人可以猜出行走的路线 互相交流。

师:你是根据什么猜测的?

……

5、五官兄弟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的活动他们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同学们请大家今后用我们的五官兄弟感受我们身边美好的自然。

第二课时 一片草地

教学要点:

让孩子们坐在一片草地上,观察并记录他们所见的东西。

教学目标:

1、了解一片草地的植物和动物。

2、研究技能:使学生描述他们的所见,使观察变得敏锐。

3、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的敏锐度。

4、要求学生保持安静且反应迅速。

5、讨论垃圾问题。

教学准备:

白纸、铅笔。

教学过程:

1、引入

带孩子们到“研究”区。

师:看这片草地,你们认为这里有哪些植物和动物呢?今天我们就弄明白这些问题!

2、指导学生在各自周围半径一米的范围之内,观察并记录尽量多的植物和动物。(强调这不是比赛,不必追求分辨出每种动植物的种类,而是一项观察游戏)。可将不知道的动植物名字编号,如:小草1、小草2。

活动开始。

3、汇报交流

a、在草地上发现了哪些植物和动物。

b、将学生在草地中发现的动物和植物的总数合计。

c、讨论交流:非生命物体(基层—泥土、石头)、植物和动物。

4、小结

正如同学们在研究中见到的那样,任何有草的地方都有“大自然”—许多植物和动物生活在草丛中,它们的量实际上要比同学们列举的多,诸如生活在地下的那些动物。这片草地本身就是一个群落。

第三课时 观云

教学要点:

让孩子们躺在或坐在草地上观云,描述自己所看到的云并把云朵假想为自己所熟悉的事物的形状。

教学目标:

1、了解云(天气)。

2、增强观察力和想象力。

3、学会放松。

教学过程:

1、引入

最近一次你是什么时间看云的?今天就让我们到校园中好好的欣赏一下变化无穷的美妙的云!

2、观云

让我们抬头看看天空,天空中的云是什么形状的?他们的大小一样吗? 让孩子们充分地去观察去感受。

云朵使你想起了什么?是否有的云朵与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很相似呢?云朵的形状在变化吗?

你们看见云在动吗?云是通过什么而动的?

云是由什么形成的?

它们总是白的吗?

当运遮挡住太阳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你们以前曾经臵身于云中或穿行于云中吗?

教学目标:

课题 2 我发现的环境问题

通过玩旅行棋,观察并分析图片以及制做环境问题图,熟悉一些与环境有关的现象,初步培养环境意识。

教学准备:

制作骰子的材料,每人准备一个小东西作为棋子,绘制好的校园或社区地图,每小组一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保小卫士

孩子们,大家一定下过很多种棋吧!跳棋、军棋、象棋…但是有没有谁下过环保棋呢?今天我们就来比赛下环保棋。

同学们首先让我们认真观察旅行棋盘上每一格是什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下面让我们拿出我们准备好的材料做一个骰子,小组内做一个骰子就行,老师示范。(把橡皮或肥皂、木块等切成一个小正方体,在每个面上分别写上1、2、3、4、5、6几个数字)。制作是请同学们注意安全,不要割破手指。

下面就让我们开始游戏吧!开始之前请同学们听清游戏方法:从起点开始,组内同学轮流掷骰子,骰子朝上的数字是几,就走几步棋,然后看看所在格子里画的是什么,表现不同,会有不同的奖罚。谁最先得到小蜗牛头上的王冠,就授予谁“环保小卫士”的称号。

明白吗?!好,让我们开始吧!

孩子们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开心吗?

老师看到有些小朋友可是不开心哦!让我们来听听究竟怎么回事?

哦,原来如此啊!

那么,在这些与环境有关的想象中,你喜欢哪些,不喜欢哪些?

汇报交流。

第二课时 画环境问题图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过程与方法

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为小组 ……此处隐藏2614个字……>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鸟对人来的益处是什么,引导幼儿懂得保护鸟类。

2、引导幼儿知道鸟为什么会飞,了解探究鸟儿的飞行原理。

3、引导幼儿逐养成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不同种类鸟的图片和模型

2、不同鸟的羽毛

三、活动过程

1、教师通过谈话导入引出话题,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鸟吗?鸟是什么样子的呢?

2、教师引导幼儿探索鸟会飞的原理是什么。

(1)小朋友们思考一下,鸟儿为什么会飞?

(2)是不是所有有翅膀的鸟都会飞呢?

(3)鸟的羽毛的是什么样的?你们觉得好看吗?

3、教师利用幼儿已有的经验了解鸟的特征,请幼儿说一说鸟的身体特点。

(1)鸟的身体是什么样的?

(2)鸟的尾巴有什么特点?

(3)请模仿一下鸟飞的情境,感受鸟是怎么飞的。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想一想,由苏很么发明是借助鸟的飞行原理创造的?

五、活动总结

首先幼儿知道鸟是一种非常小巧可爱的小动物,幼儿表达出自己很喜欢小鸟的情感。掌握鸟的外形特征,鸟的翅膀完全展开时呈扇形,便于扇动空气,增加飞行的升力。而飞机就是利用这一点,现在成为我们出行旅游的交通工具了。

其次鸟的骨骼是中空的,质量较轻,提醒呈流线型的,体表有羽毛,提供充足的氧气。而鸟的身体内部有气囊,可以提供充足的氧气,关键是鸟的食量大,根本不会担心在飞行的时候因为肚子饿就会被迫掉下来。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知道垃圾等对土壤的危害。

2、意识到土壤的重要,能够感激土壤;能够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

教学准备:

1、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表格。

2、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土壤和我们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

(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

(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

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

(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拓展创新:

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

教学反思:

学习本课后,学生感知土壤资源的缺乏,认识了保护土壤的意义,并提出了保护土壤的想法。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地球上有许多地理现象的产生与地球运动密切相关,探究这些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规律使我们学习地球运动的目的。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是地球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和相关规律。

讲授新课:

一、用地球仪演示,并通过学生绘图,探究昼夜交替及晨昏线的判读

师:大家看这个地球仪,当这束光照在地球仪上时,地球上有多大面积被照亮?(1/2)此时地球仪上一半被照亮,另一半处在黑夜中,地球仪中出现了昼夜现象,再拨动地球仪,地球仪上的各点就出现了昼夜交替。

提问:那么,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昼夜和昼夜交替现象呢?

回答:由于地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当太阳从一侧照射到地球上时,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当地球自转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师:我把大家刚才看到的地球上的某一瞬间的昼夜现象定格下来,这边是昼半球,这边是夜半球,他们之间还有个分界线。现在,大家从地球仪的侧面看地球上的昼夜分布状况,然后将它给绘出来。

师:此时,我们看到A点出现在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上,它此时正看到日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A点会出现一次昼夜的交替。那么,在下一时刻,A?(白天)。那么B点呢?(和A一样)。AB所在的这条线上的各点在下一时刻都将进入白天,它叫晨线。地球上还存在一条昏线了。晨线和昏线共同构成一个经过地心的大圈,叫晨昏线,也叫晨昏圈。

二、晨昏线特点

三、晨昏线的判读

活动:自己动手画二分日时的太阳光照图(侧视图和俯视图)

课堂小结:主要学习了昼夜交替的产生和晨昏线的判读,大家要学会画图。

教后反思:

1、导入不够清晰,要有突破点,可以让学生说说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都和哪些因素有关,如地球、太阳等。

2、条理不清,知识间的联系不紧密,每个因素和昼夜现象的关系不清晰。可以对每一因素进行逐次假设,如假设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再假设只公转不自转;最后只自转不公转。

3、演示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动起来。

4、重点不突出,在小节中要有体现

5、内容可以少点,但要思路清晰。

科学教案 篇9

目标:

1观察感知不同泡泡器吹出泡泡的形状。

2会用记录的方式记录自己猜想与实验的结果。

3乐意与大家交流分享

准备:

电线所做的泡泡器肥皂水

过程:

1吹泡泡,引起幼儿兴趣

吹泡泡需要什么?

2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幼儿思考:

(1)桌上有哪几种泡泡器?

(2)认识后猜测

3介绍表格记录

4幼儿操作实验

5交流、讨论

(1)记录表

(2)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说说猜想与实验是否一致

(3)提示客观记录、看到什么样的,画什么样的

(泡泡器我们可以提早做好做成有三角形的、圆形的正方形的长方形的并且有柄可以拿的

一般小孩子觉得什么形状的会吹出什么样的泡泡通过实验后就发现都是圆形的)

《【精华】科学教案汇编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