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桥》教案

时间:2025-03-10 10:24:38
《桥》教案合集五篇

《桥》教案合集五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桥》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桥》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桥》是一篇微型小说。该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作者为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山洪暴发,人们只有唯一的退路――那座窄窄的木桥。从而以“水”的上涨为线索,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用一个普通老支书生命的一瞬间的闪光行为,使作品凸显出人性的美丽风采。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高年段学生特征,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过程方法目标:

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创设情境,在场景的对比中理解人物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逐步深刻感受到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难点】

本文语言简短凝练,有效地烘托了环境的紧张,因此我把洪水飞速上涨时,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作为教学重点,把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特点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前,我和学生要做好这样一些准备:

1、教师准备“表现山洪暴发、洪水肆虐情景”的课件。

2、学生收集有关山洪情形和危害的资料以及令自己感动的典型事迹,并认真读一读。

【设计特色】

这次教学的设计特色在于: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朗读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所以学习《桥》时,我让学生通过自主读、合作读、探究读、对比读、教师范读、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落实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2、双线并行,情景再现:

我会着力渲染环境的真实,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洪水的凶猛,将环境描写这一条线与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这一条线相结合,并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使老汉的英雄形象凸显得越来越美丽动人。

3、情法并重,读写结合:

在指导学生理解老汉的光辉形象中,我会结合文章的有关语句进行表达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语言简洁明快、手法准确无误、结构跌宕起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的环节来祭奠老汉,这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落实语言实践的活动。

【教学时间】

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逐步深刻感受老汉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精神,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程序】

探究问题

感受洪水肆虐与人们的恐慌:

语文教学中环境烘托到位,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开课时我就将环境作为突破口,让生找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课件: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整节课就围绕洪水的凶猛拉开了帷幕。接着我引导学生抓住“像泼、像倒”“势不可挡”等词,感受雨水的凶猛和洪水的可怕,领悟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妙用,体会语句凝练所烘托出来的紧张气氛。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观看山洪暴发的课件,再次感受场面的紧张。《播放课件》接下来我指导学生在个人读透的基础上,进行排读,即先由一个组齐读,然后两个组齐读,最后全班齐读,形成一种越来越强的气势,读出洪水的势不可挡,读出形式的危急。然后,引导学生从读书联系到生活实际,体悟洪水到来时人们的害怕,教师设计问题: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此时你是什么感受?村民和你一样,也是惊慌失措。从而为下面反衬出老支书的高大形象埋下伏笔。这部分主要通过读来烘托气氛,孕伏情感。

《桥》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学习重点】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和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新课:

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桥》。出示课题:桥。

2、检查自学情况:

⑴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音。

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灾难的可怕

1、黎明时,一场灾难悄然无声的降临到了小村庄,让我们穿越时空,和村民一起去经历那个特殊的黎明。默读课文,在课文中划出描写大雨、洪水的句子,在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

⑴出示句子: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⑵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挡”。

⑶知道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⑷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

(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⑸这些句子都有什么特点?

①这些句子多采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像受惊的野马”“在路面上跳舞”“洪水狞笑”“放肆”等词句让我们非常真切形象地感受到洪水的肆无忌惮,洪水就是魔鬼猛兽,突出了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②这些句子,语言都非常简洁,精练,如,“像泼。像倒。”

三、认识老人

1、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 ……此处隐藏1680个字……做到搭建不用连接的配件,大家观察步骤。

2、学生分组搭桥比赛,看谁又快又好。

3、欣赏《清明上河图》的拱桥,称为虹桥。引发学生对桥梁结构与力学原理的思考。

四、欣赏讨论:

1、欣赏济南黄河搭桥图片。

2、从桥的造型、线条、色彩以及周围环境的协调等方面展开讨论。

3、了解斜拉桥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缆索、塔柱、桥墩、主梁和辅助墩等。

4、斜拉桥塔柱结构的主要造型变化:四种。

五、制作步骤:

1)设计草图。

2)按尺寸制作塔柱与桥面(注意色彩搭配)

3)利用缆索平衡塔柱与桥面。

4)根据设计粘接缆索,固定桥梁结构。

六、学生分组设计制作,教师表扬好的作品并展示。

《桥》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的故事,体会课文中的老汉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2、理解描写老汉在关键时刻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感受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认识本课6个生字,了解和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 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出示课题——《桥》。

2、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挡”

(3)知道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3、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4、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5、是的,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6、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桥》教案 篇5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这是多少年来人们对老师工作的形象比喻。的确,做为一名教师,每一天都会像园丁一样培养人,塑造人。但做为一名教师,最高的境界是能走进学生心里,催开学生的心灵,让心灵开花。今天,听了何玉秀老师讲授的《桥》一课,,惊喜地发现,何老师凭着自己扎实的语文教学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在瞬间走进了学生的心,让每一名学生的心灵开花。

一、让人性之花在学生心中开放

《桥》这篇课文,处处充满着人性的美。老汉是党支部书记,又是父亲。面对滔滔的洪水,人们惊慌失措,而老汉却稳如一座山。慌而不乱的老汉,此时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因为他是干部,心中只有群众,这是人性第一美。当他发出了“是党员的留下”的时候,他想到了他是党员,党员就应该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是人性第二美。当在人群中发现自己的儿子,一把揪住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群众,把儿子留在最后,在这一时刻,老汉的人性美达到了高潮,这是人性第三美。如何让人性美在学生心中扎根、升华呢?何老师没有一处空泛地讲解,而是精心设计了不同的朗读形式,针对不同的朗读内容,让学生自读自悟。第一读,他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他就像一座山”这一处,让学生通过读,品悟出这座山代指老汉。他平时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信像一座山,在困难面前他又是人们的一座靠山!第二读。他让学生练习朗读:“你还算是党员吗?”因为儿子在老汉心中,不仅仅是儿子,他更是一名党员。所以,他让学生先用党员的语气读这句话,又用父亲的语气读这句话。这对比中,学生自然感悟出了老汉内心中的矛盾,更懂得了老汉此时此刻抛弃了亲情,牢记着党性。第三读,他设计让学生练读“少废话,快走!”当群众安全过桥,仅剩下父子的时候,老汉才想到自己是一位父亲。

这三处读的设计,可见何老师煞费苦心。三处内容是课文中人性之美的一次次升华。学生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这种充满着党性与亲情的人性美。这种对党的热爱,对老汉这位父亲的热爱油然而生。学生心中的人性之花不就自然开放了吗?

二、让亲情之花开放

文章是以老汉的妻子来祭奠丈夫和儿子中结尾。何老师对结尾的处理非常地巧妙。他让学生在凄婉的二胡乐曲中读结尾。然后让学生思考:老太太心里在想着什么?学生此时完全进入到了文章中去,能亲自己领悟到这种人间最伟大的亲情。失去丈夫和失去儿子的痛。但学生通过对老汉的了解,也知道了,老汉也是一个有亲情的人。但是在生与死的关头,他为了群众,舍弃了亲情。这样的人,表面看没有亲情,其实,是最有情的人,他视群众在亲人,这种亲情才是最伟大的,最高尚的。

三、让师生间的感情之花开放

我们平时常常课堂中的师生关系。都知道最完美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和谐、开放的。姚老师在这节课上,把这种师生关系完全体现了出来。他没有一处高屋建瓴地讲授,而是创设了大水到来时的一种特定情境。让学生亲自感受这种情境中人们的表现,感悟到老汉出现对人们逃生中所起的作用,感悟到老汉在危急关头让党员留下的高尚,感悟到老汉让儿子最后走的伟大。面对学生有创意地理解,他及时地给以表杨,面对学生理解中的困难,他春风化雨般地引导。整节课,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中度过,老师真正地走进了学生心里。

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在自己的课堂上让学生的心灵开花。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不就生机盎然了吗?那我们的课改也定会硕果累累。

《《桥》教案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