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5-03-10 10:24:35
【实用】科学教案集合九篇

【实用】科学教案集合九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幼儿自主探索,了解玩具发声的各种方法。

2、初步激发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各种玩具教学过程:

(一)启发提问,引起兴趣:通过游戏,引出声音的主题。

(二)第一次探索:1、激发幼儿让玩具发出声音的愿望。2、幼儿探索电动玩具的发声方法。

(三)交流讨论:1、幼儿介绍自己用了什么方法让玩具发出声音的。2、引导幼儿说出“开关”,了解开关的作用。

(四)第二次探索:1、启发提问,激发幼儿帮助其他的玩具发出声音。2、幼儿第二次探索,尝试用其他方法来让玩具发出声音。3、引导幼儿用与别人不一样的方法进行尝试。

(五)讲评:1、幼儿介绍自己用了什么方法。2、引导幼儿说出各种方法的名称,如:捏、拉、摇、敲……大家一起做动作。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知道科学探究要允许别人的质疑科学结论需要证据。

能根据收集到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含义。

知道生物是不断进化的。

知道生物的形态是其适应所处生活环境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尊重证据。

意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生物产生影响,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并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事实。同时,让学生知道,这一理论正受到新证据的挑战,意识到科学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证据、认识证据、利用证据的能力。

教学准备:

达尔文进化论资料、图片,尺蠖蛾、极地狐狸、沙漠狐狸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多媒体。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导入:

1 .出示达尔文照片。

提问:同学们认识这是谁吗?

这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达尔文。你知道他吗?

2 .请学生讲述达尔文的故事,同时准备一些关于他的资料,展示给学生看。

3 .交流:听了科学家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4 .小结:达尔文是英国最著名的科学家,他用进化论学说对于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哪儿起源,人类是怎样诞生的,作出了精辟的解释。科学家们经过不断的努力为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非常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二、理解什么是人工选择、什么是自然选择。

1 .举例:假如你是一位牧民,你有一群绵羊,一半是白色的,一半是黑色的。如果白色的好卖,你会怎么做?这样做的结果如何?

2 .学生交流。

3 .引导学生思考:牧民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让学生意识到:正是人的行为影响了羊群的生存和发展。

4 .假设:你的羊逃到了附近的森林里,它们唯一的天敌是狼。狼在夜间捕食,经常捕捉到那些显眼的绵羊,很快森林中的绵羊就是什么颜色的了?

5 .学生讨论、交流。

6 .比较两种羊群的变化,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理解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之间的本质区别。

三、了解尺蠖蛾的翅色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发生的反复变化。

1 .出示尺蠖蛾的图片(两种翅色)

2 .请学生介绍尺蠖蛾翅色变化的故事。

3 .举例:蝗虫体色的变化、青蛙肤色的不同。

4 .小结:自然选择就在我们身边,人类的活动会对生物产生影响。

四、认识生物形态与环境的关系。

1 .出示两种狐狸的图片。

2 .让学生来认一认。

3 .提问:它们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它们耳朵的区别,结合各自生活的地域环境作出合理的解释。

五、拓展、延伸:

1 .谈话:近 100 多年来,更多的科学家仍然在对生物现象进行研究,随着新证据不断发现,达尔文的经典进化论也不断面临挑战。你们了解这些新发现吗?

2 .如果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如果不知道则由老师介绍。(出示相关资料)

3 .知道新发现对达尔文理论的挑战,感受还有许多科学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

板书设计:

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人工选择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尺蠖蛾、蝗虫、青蛙 ---

生物形态与环境的关系

科学教案 篇3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在经历测量的过程中感受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在操作中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 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连接网络、一盒自动铅笔的笔芯;学生每人直尺一把、一角硬币一个(或一张卡)

参考课件:xx

教学过程:

一、感受毫米产生的过程

1、用手比划:1米 1厘米 10厘米

2、小组比赛,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记录估计值→反馈估计值→“怎样验证?”)

3、分组测量,验证估计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测量值→全班交流)

4、评议学生记录方法,引出“当测量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表示。”

二、认识“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毫米”是个多大的长度单位,你能把它介绍给大家吗?(学生介绍)

2、1厘米=10毫米:在直尺上数给同桌瞧瞧→课件演示(可选0到刻度1,也可选其它相邻的两个刻度)板书刻度关系式。

3、还可以这样介绍:2厘米=()毫米 50毫米=()厘米()厘米=()毫米

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手比划出1毫米,与直尺上的1毫米对照;再与同桌比比,看谁比划得准。

2、找找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长或宽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预设:1分硬币、电话卡的厚度等)

3、从课本中数出几张,捏紧后的厚度约为1毫米?(先估计,再验证)

4、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预设:降雨量、自动铅笔 ……此处隐藏6024个字……一比哪个小组观察的仔细,发现的多!

(学生有计划的进行实验,小组分工明确,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记录现象)

评析: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六、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师:请各小组把材料放回原处,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向大家说说?

评析:把材料放回原处,是一个细节,是许多教师上课没有注意到的,却又恰恰是实验课上学生教学秩序混乱的大敌。学生在许多实验材料的吸引下,会不由自主地去玩,这是孩子的天性。而把材料收起来,就避免了材料吸引学生,从而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实验现象的汇报和交流上来。

生:杯子里的醋变成白色,并且往上冒泡泡,一会泡泡又下去了。摸起来冰冰的、凉凉的,味道有点酸还有点咸。过了一会醋又变成透明的,小苏打变少了。

生:我们观察到把小苏打和醋混合后,它们变成一些泡泡在里面泛起来,还能听到咕噜咕噜的响声,过了一会变成乳白色,还有一些气泡从下往上冒。

生:我们组看见混合后像啤酒一样冒起来,然后下降很快,摇一摇泡泡又变多了,闻起来甜甜的,味道酸中带甜,还有点刺鼻。

生:我们组观察到混合后慢慢的起白泡,而且往上冲,过一会又变成透亮的水,瓶底还有小苏打,里面还有很小的泡泡,搅拌一会水有些浑,过一会水就清了,再放一些醋,里面的泡泡非常猛的往上冲,过一会小苏打更少了。

……

评析:可以看出来学生观察到的现象非常丰富。在这些不同的现象描述之际,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实验方法,如果追问:“你们是怎样做的?”可能就会得出“不同的实验方法会出现的不同的实验现象”这一结果。

师:你们是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的吗?

生:不是,我们本来打算把小苏打放进醋瓶子里面进行实验的,后来一想,觉得太浪费材料了,做实验的时候,我们把白醋先倒了一半在烧杯中,然后再放的小苏打。

师:他们为了节约材料。你们呢?

生 :我们觉得放的白醋太少了,观察的不明显,我们又把醋多放了几次。

师:科学家有时也会根据需要对实验方案进行调整。哪些小组在实验时也对自己的方案进行了调整?

(学生举手)

评析:教师对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问题-“调整实验方案”进行肯定,实际上又蕴含着对学生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师:在实验过程中还有什么疑惑?

生:为什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能冒泡泡?

生:冒完泡泡后,为什么再加点白醋还能继续泛泡?

生:做完实验以后,白醋是浑的,为什么过一会就能变的透明了?

生:混合以后的气味为什么有点甜甜的,像雪碧的气味?

……

评析:学生在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必然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实验器材也有限,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让学生提出自己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对学生的探究兴趣是一种必要的鼓励。

七、解释新物质

师:大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后我们还会继续研究。刚才在实验中大家都看到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以后会产生气泡,气泡里的气体会是空气吗?

生:我觉得应该不是空气。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水里本来没有气泡,小苏打倒进白醋里才开始冒泡的,我认为应该不是空气。

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也许是空气吧,是空气跑到泡泡里面的。

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也许是二氧化碳。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笑:我猜的。

师:用什么办法证明它到底是不是空气呢?

生:闻它的气味,空气是没有味的。

生:不行,白醋也有气味,不好分辨是气体的还是白醋的气味。

师:那怎么办?还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积极思考,但一时想不出其他方法。)

师:这里有一盒火柴(出示实物),火柴在空气中能燃烧(点燃火柴),能不能利用火柴进行验证?

生:可以放在气体中看它能不能也让火柴燃烧。

师:如果不能呢?

生:那它就不是空气。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这里有两个一样大小的瓶子,里面有什么?(出示瓶子)

生:没有。

生:不是,有空气!

师:对!这里面是空气,现在把其中一瓶倒入白醋,放一勺小苏打(师边说边示范),现在这两瓶还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一瓶是空气,一瓶是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师把燃烧的火柴放入空气中)火柴放进空气中,能否继续燃烧?

生:还在继续燃烧。

师:注意看(师另点燃一个火柴放入另一瓶气体中),放进这种气体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

生:火柴熄灭了!

师:对,这是一种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它是空气吗?

生:不是。

师:大家玩过氢气球吗?如果手一松,氢气球就会飞走,这是为什么?

生:氢气球里面是氢气,它比空气轻,所以它能飞走。

师:这种气体会不会是氢气?

生:不会,如果是氢气就飞走了,我们用火柴就检测不到它了。

师:这是一种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气体,它到底是什么,我们以后还会继续进行研究。实验后的白醋还是白醋吗?

生:不是,它的味道变了。

师:小苏打呢?

生:我们组的变少了,他们的小苏打看不见了。

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板书)你还发现生活中哪些物质混合也能产生新物质的现象?

评析:产生的新物质是什么,对孩子们来说可能有些困难,对新物质的探究过程和认识事物的方法也很重要。想象归想象,事实是事实,让学生养成尊重事实的习惯。气泡里是什么气体?是氧气?二氧化碳?还是空气?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火柴。是否支持燃烧,成为判定气泡里的气体是否是空气的简单判别方法。虽然不能解决是什么气体,但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认识、判别事物的方法。

八、小结评价

师:你现在知道科学课是什么样的了吗?

生:科学课就是让我们感受科学的课。

生:科学课就是让我们自己做实验,自己发现问题的课。

生:科学课是很有意思的课,它让我们知道了很多有趣的科学知识。

……

师:你们小组的同学表现的如何?

生:他们表现的很好,都在认真的观察,都在积极的思考问题。

生:我们小组的同学都很团结。

生:我们观察到了很多现象,记录的也不错。

生:我们选择的方法有一点问题,但我们及时调整了。

……

师:老师认为大家今天的确有许多新的发现,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希望同学们下课后认真观察生活中有趣的混合现象。请同学们把材料整理好,上交到老师这来,下课!

《【实用】科学教案集合九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