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5-03-10 10:24:26
【精选】科学教案9篇

【精选】科学教案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意识到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质。

2、运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一些常见材料。

3、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重点:

认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教学难点:

区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纸可以做成书本,木头可以加工成桌椅,金属可以制造成轮船……物品都是用材料做成的。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些常见材料。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点评:从生活中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学质疑。

1、出示自学提示:

(1)识别教室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2)区别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一些常见物品(P42)分别是由哪几种材料做成的?分别是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为什么选用这种材料?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质疑,确立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和还想进一步知道的问题。教师提出教学目标。 (点评: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明确课堂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常见材料可以怎样分类?按什么标准来分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讨论研究:身边的一些物品(以球鞋为例)分别由几种材料,什么材料做成的?人们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来做这些物品?

(点评:通过小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交流汇报。

1、全班汇报:常见材料的分类、分类标准及相互关系。

2、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天然材料做成的?哪些物品是由人造材料做成的?

3、全班汇报:球鞋由几种材料,什么材料做成的?人们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来做这些物品?

4、选择一件由两种以上材料制作的物品,说说分别是什么材料?这种材料有什么特点?

(点评:关注了课堂的生成,注重了学生的充分展示,有效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

五、点拨总结。

1、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学习收获。

2、教师点拨:根据材料的来源将材料可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人造材料来源于天然材料,一件物品由多种材料做成,是因为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质。

(点评:让学生课堂总结,巩固了课堂所学。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明晰地掌握。)

六、拓展延伸。

1、谈话:除了一些常见材料 外,现在已经有了许多新型材料。你们了解哪些新型材料?(学生交流)

2、提供有关“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新型金属”等新材料资料供学生阅读、研究。

3、提问:关于材料,你还能提出哪些自己能研究的问题?

(点评:通过有效拓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整课教学案,充分体现了课改精神,能有效指导教学。)

板书设计:

1、常见材料天然材料

按材料的来源分类

人造材料

人造材料来源于天然材料。

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质。 {

科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

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三、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1)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2、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1) 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重在说出推测的依据

书上已有: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

但应该启发更多: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

影子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

3、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第28-29页,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最好请个别学生描述一遍实验的操作)

2)2人一组自行操作

3)解释汇报两次实验的现象

4、其它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提示注意用眼

2)书上资料的介绍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3光是怎样传播的

我的推测:直线传播

我的依据: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八、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3

  执教: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美向阳

时间:20xx年4月6日星期四下午第二节

内容:三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

课前谈话:

中午我到你们教室里面,很多同学很热情,有学生问我贵姓。板书:姜,杭州。看到这三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出题考考大家。一个啤酒瓶的盖和一个塑料球,请你比较一下,哪个重?哪个轻?

塑料球重,铁盖轻。

那我问:塑料和铁比较,哪个重?

铁。

哎,那怎么??

塑料球大,铁小,就塑料球重。

那同样大小的塑料和铁哪个重?同样大小的木块和铁哪个重?

那谁来猜猜看,今天我们学什么?

黑板上写着。

140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 ……此处隐藏2830个字……用。

1、小科学家们,你知道吗?麦比乌斯圈不但好玩,还很有用呢。科学家们利用麦比乌斯圈的原理发明了(出示立交桥的图片)立交桥,有了立交桥呢,我们的车辆就不会那么拥挤堵塞了,麦比乌斯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出示过山车图片)这个是过山车,玩过山车的时候你无论转多少个圈最终都会回到起点上,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乐趣。机器上的一种传输带,利用麦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的原理增加了摩擦的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最大程度的节约。还有我们的磁带,要听完一面换另一面,日本的科学家呢利用麦比乌斯圈的原理发明了可以不用换就能听完两面。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当然,利用麦比乌斯圈的原理还能发明更多的东西,希望你们成大了做个大科学家发现人们不知道的更多的秘密。

2、瞧,老师这里还为小朋友准备了画有三条线和四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呢。你知道沿着他们剪开会变成什么样吗?

五、游戏:麦比乌斯圈火车。让我们坐上我们的麦比乌斯圈火车到教室里一起剪剪看,记住要把你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请第一组小朋友上火车。呜呜,小朋友已经从蓝色的车厢开到了红色的车厢。到站了。请第二组小朋友上火车。呜呜,让我们跟老师们再见。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意图:

随着电话号码的普及,电话号码在孩子生活中随处可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因此设计了此次活动《电话》。旨在满足孩子对电话的兴趣和用途。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孩子初步了解电话的外形构造和功能以及电话与人们日常生活对的密切关系。

2、知道如何使用110、120、119等急救电话,明白这些电话的重要性,平时不能随便乱打。

活动准备:

1、电话2部,手机1部。

2、110、120、119电话号码卡片各1张;警车、救护车、火警车图片各1张。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起孩子的兴趣。

师:“叮铃铃,叮铃铃,这儿说话哪儿听,两人不见面,说话听得清”小朋友动脑筋猜一猜,这是什么?(电话)

2、出示电话、手机引导孩子观察电话的外形构造,学会正确使用电话。

师:电话是什么样子的呢?(有数字、听筒、话筒、电线)手机没有电线。

小结:电话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但都有数字、听筒、话筒、电线等组成,这样才能相互通话。

3、电话在生活中的用途。

师:你们家有电话吗?(有)你打过电话吗?(有)师:你给谁打电话?是为什么事打电话?(问候、祝贺、询问、联系、请求帮助)

4、遇到危急时你会打什么电话求救。

(1)当你走失了,迷路了,或者遇上坏人,你会打什么电话求救(110出示)(2)当你发现失火了,要打什么求救电话?(119)(3)当家里有人病了,晕倒时,要打什么电话求救?(120)

5、玩配对的游戏:应该打什么电话(发给孩子人手一份卡片)。

师:现在请小朋友看看图片里发生了什么事,然后应该打什么电话求救,帮他们正确连线。

6、模拟急救现场打电话求救,初步学会说出自己的家庭地址。

(1)首先会正确拨打求救电话110、120、119(2)会简单明确地回答现场的问题,会完整的表达事情

7、知道不能随便乱打急救电话。

8、小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话,今天我们学会了打求救电话110、120、119,也知道这三种求救电话是在危急的时候才能打,没有危急时是不能随便乱打的,希望小朋友一定要记住。

科学教案 篇8

预期学习结果: 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能对同一种类的动植物外形特征的差异性进行观察比较,并做出解释。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难点:能对动植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上节课我们做了一个游戏,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被认出是谁家的孩子,甚至是谁家的孙子或孙女,但是有的为什么很难被认出来呢?

2、学生讨论。

3、小结:我们并不是和父母一模一样,还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二、了解生物变异的概念。

1、游戏:找找照片中这一家人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并记录下来。

2、学生仔细观察。

3、交流发言。

4、汇报课前围绕自己家庭成员特征调查的结果。

5、小结。

6、统计各组数据,汇总出全班的数据。

7、讲解:变异。

三、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1、提问: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吗?

2、引导学生进行假设。

3、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插图。

4、汇报交流。

5、小结。

6、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关于三叶草的资料。

7、补充我国培育金鱼的历史,指导学生体会对生物变异现象的利用。

四、了解变异的种类。

1、用展示介绍变异的种类。

(1)可遗传的变异。(2)不可遗传的变异。

2、小结。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的:

1、通过学生探究帮助瓶子“吃”进鸡蛋的力量是什么,培养学生探究大气压的兴趣。

2、通过学生的探究、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活动过程:

1、设疑引题。

出示“吃”进鸡蛋的瓶子,学生思考:鸡蛋是怎样进去的?

揭题:瓶子“吃”鸡蛋。

2、瓶子“吃”鸡蛋的设计和尝试。

(1)学生讨论:怎样让瓶子把比瓶口大的熟鸡蛋“吃”进去?

(2)学生自行设计活动。

(3)学生实施自己设计的活动。

3、什么力量在帮助瓶子“吃”鸡蛋?

(1)思考、讨论:是什么力量在帮助瓶子“吃”鸡蛋?

(2)集体汇报,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己的想法和推断。

(3):是天气压力在帮助瓶子“吃”鸡蛋。

4、生活中的大气压。

(1)思考:还能在哪里找到帮助瓶子“吃”鸡蛋的力量?

(2)小组交流,用学生带来的材料或教师的材料动手实践。

(3)全班交流,教师再可适当举例。

5、垫板会不会掉下来?

(1)让学生猜猜垫板会不会掉下来。

(2)学生实践,亲身经历垫板是否会掉下来。教师强调杯子内不能留有气泡。

(3)思考:垫板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6、。学生自评。

7、活动延伸。

学生思考:能否让瓶子把“吃”进去的鸡蛋再“吐”出来?

自行设计实践,并要求在课外和家长一起让瓶子“吃”进鸡蛋,再来验证自己设计的能否让瓶子“吐”出鸡蛋。

《【精选】科学教案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